资产证券化产品本身是中性的,关键还在于保证它运行的制度和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A股先后被纳入明晟(MSCI)、富时罗素和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中国居民金融资产投资选择较少,主要依赖银行储蓄,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中国高M2/GNP表面上是经济主体的主动选择,实际上则是在体制和政策约束下的自然结果。
2018年末,企业部门国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直接投资和其他对外债权债务项下资金运用和来源)总额分别达17.1万亿元、21.9万亿元,是2007年末的9.5倍、3.3倍(详见表3)。国际金融危机后,内需在经济增长中作用上升,对贷款融资的需求更高,债务杠杆出现一定上升有其必然性。从国际上看,普通法系国家直接融资发展得要更好些,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发展直接融资的经验。学术界对金融资产结构问题的系统研究见Goldsmith(1969)。2018年末,包含代客理财、资金信托、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特定目的载体规模达53.5万亿元,与GDP之比为58.2%,较2007年末提高了46.4个百分点。
在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背景下,2018年末,国外经济主体持有的中国金融资产较2007年末年均增长12.5%。2018年末,股票市值与GDP之比为44.6%,较2007年末降低了75.5个百分点(股票市值与GDP之比,2007年是个高点,2018年是个低点,两个数据都偏离了趋势值。但是,由被迫储蓄引起的生产过程延长通常并不能长久维持,因为当增发货币转化成人们的货币收入后,人们也会努力恢复原有的消费水平,甚至因货币增加而拥有更大的购买能力,这些都会使得消费品价格相对于资本品得到更快上涨,进而引起原始生产要素向消费品领域转移,由此也就导致生产结构不可避免地缩短。
同时,借助于信用体系和信贷扩张,繁荣时期的产品价格分层往往比萧条时期更为显著,从而使得社会生产尤其是高级产品生产更为显著地超越实际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水平。[38](2)如果自愿储蓄的引致因素主要不是源于个人偏好的永久改变而是源于市场马太效应所导向的收入差距拉大,那么,消费与储蓄之比例也就会随着社会收入结构的变化而变动,进而也就会影响生产结构并造成经济波动。[10]尤其是,经济危机爆发后,企业为了摆脱危机而通常会大量破坏积存的商品(目的是促使商品价格回升),这就进一步耗费掉社会产品和资源。相应地,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美国货币史》中就将从货币收缩到价格和产出下跌视为因果关系的主线,并将货币收缩视为当局决策和银行体系持续存在危机的结果。
也就是说,无论是信用扩展还是信用收缩。[17]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谢华育译,海南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
现存经济学的标准主体——所谓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兼有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特征,也许有着优美的逻辑结构,但不能解释一个运转正常的经济体中怎么会出现金融危机,以及为什么某一时期的经济更容易出现危机,而另一时期则不会,20世纪60年代末依赖出现如此明显的经济不稳定性,是脆弱的金融体系的结果,该体系是在二战后金融关系和金融机构多年累积的变化中形成的。(4)没有考虑企业家根据价格体系对市场中所有生产进行有效管理。相反,更为可信的是,它首先并集中体现在高级产品或奢侈品上,进而才扩散到与之密切相关的资本品上。[8]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谢华育译,海南出版社2017年版,第57页。
但这显然遇到了拼图的困境:自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主义推行以来,市场和金融监管显然逐渐并大大放松了,但却爆发出远比之前更为严重的2008年经济危机。一方面,如果新增货币率先被厂商用于生产投资,此时货币利率低于市场利率,企业家就会使用资本品来替代原来的生产要素,同时更多资源被投入到中间产品的生产上。就后者而言,劳德代尔悖论早已揭示出私人财富和公共财富之间的不一致:一方面,对私人来说,私人财富体现在其所拥有的货币数量,而货币的多寡取决于其拥有的产品的价格高低,物品的市场价格则又取决于产品的稀缺性。由标准理论经济学衍生出的模型所推导的结论,不能用来形成我们的经济政策,已经建立起来的经济理论,尤其是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高度数学化的理论能够证明,一种被抽象定义的交换机制可以引致一个即使不是最优却也能具有协调性的结果。
消费不足理论不能解释这一现象……每次危机的特点都是不当投资和储蓄不足,而不是消费不足。另一方面,低级产品的价格因供给不充足(大量资源被闲置在高级产品的产业链上)而不降反升,从而进一步增加普通大众的生活负担。
当然,与生产过剩相对应的就是消费不足。由于大量财富在消费高级产品中被耗费掉,大量资源在经济危机的产能闲置中被破坏,因此,借助经济危机将人类福利拉回到真实水平的方式,必然还会导致人们实际享有的消费和福利水平显著地低于社会经济发展所能够实现的消费和福利水平。
另一方面,高级产品的需求则增加,从而导致高级产品的价格往往偏高。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CEO詹姆斯.凯恩年薪为3385万美元,并且到2006年末拥有总价值约为11亿美元的贝尔斯登公司股权。克莱默:但他是一个懊恼的出租车司机。我们已经设法说明对于经济学来说,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方法,理论只能在先验的理论基础上被证实或证伪。本章的分析则进一步指出,经济泡沫以及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市场机制本身,外来冲击只是刺破了泡沫而使得危机爆发开来。但是,明斯基却指出,这一分析逻辑忽视了经济自身因应对内生的非均衡理论而累积的不稳定性,忽视了资本家和金融机构在其中的作用,从而就不能甚至也不愿看到经济震荡乃至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的社会现实。
不过,正常的市场竞争所产生的呆账往往是随机的并呈现出明显的概率分布,因此,呆账通常都已经被纳入银行决策的期望收益函数之中,从而也就不会对银行信贷产生显著影响。[18]史库森:《生产的结构》,陈露、姜昊骞译,新华出版社2016年版,第59页。
相应地,现实需求水平与有保证的消费能力之间的脱节也就越大,呆账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也会越大,由此就会更严重地破坏维持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这也就意味着,对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的既有认知还存在问题,就昭示我们进一步探究引发这个反常的其他因素,进而昭示我们去修正或重构这个框架图案。
很多大学生或者经理人员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求职时几乎同时收到的录用函中就存在巨大的薪酬差距,尤其是那些大跨国公司给出的薪酬通常会远高于其他当地公司。而正是由于日益偏盛的信用消费,导致资本家账面上的资本量可能还在增加,但其中却包含了大量无法收回的呆账。
货币主义者以及奥地利学派学者大多倾向于视信用收缩为因,而视繁荣破灭为果。[12]同时,罗斯巴德认为,即使社会收入悬殊而富人的消费倾向较低,这也不会带来消费不足,因为富人的储蓄同样可以变成投资,从而有助于维持生产结构。相应地,它首先冲击高级产品的需求和投资,继而引发高级产品的产能闲置,最终引发经济危机。不过,这一见解遭到奥地利学派学者的断然否定。
[33]在危机爆发之前,信贷持续扩张导致了虚假的经济繁荣,这具体表现在人们以股值体现的虚拟财富远远高于其真实财富,由此产生的财富幻觉也造就了高涨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对高级产品的虚假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本身必然会滋生出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而市场孕育经济危机所借助的基本传导机制就是锦标赛制的市场定价体系。
但另一方面,这种情形并不能持久,随着增发货币转化为收入,工资、地租以及利息都会逐渐提高,甚至新生产阶段的工人也会取得高收入,对消费品或低级财货的需求也就逐渐上升,从而就会导致生产资源从高级财货向低级财货转移,进而导致高级财货(资本)出现需求不足,乃至原先在此上所做出的大量专用性投资就会出现闲置和浪费。就第二个问题而言,需求扭曲往往是更为基本的,这可以进一步评估利息所占产品成本的比重,进而比较不同等级产品间的价格差异与其利息负担差异。
所以与消费需求相关的特定商品生产过剩,而其他的特定商品生产不足。其中,奥地利学派着重剖析了资本品的需求不足,但没有剖析何种资本品存在需求不足,更没有进一步追溯高级产品的需求断裂这一根源。
相反,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并同时追求很多目标,但它的思维是凌乱或是扩散的,而无法将思想集中成为一个总体理论或统一观点。这也就是说,所谓的生产过剩,只是由于供求结构存在严重失衡而造成的相对过剩。在上一段分析中,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源于社会消费能力的急速下降,而上面揭示的收入(下降)效应是经济危机爆发后所衍生出的,那么,经济危机爆发前后为何会出现断层式的需求骤降呢?毕竟,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结构并不会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发生如此的急剧变动。事实上,罗斯巴德在对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之间的分化进行反驳时就举例说,通用汽车总裁以及明星运动员等富豪都是劳动者,而很多地主、农场主以及零售商都很穷。
另一方面是过度投资导致社会大众缺乏购买煤炭的能力。正是通过对市场定价体系的剖析,才可以深刻地洞悉经济危机的根源,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危机内生于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试问,这些奢侈品对人们度过经济困境有什么用呢?同时,在市场繁荣时期,不仅社会大众会在各种噪音的诱导下往往大量消费那些并不紧迫甚至根本不需要的物品,而且供给所创造出来的需求还会在信用机制的作用下被过早地支付。[24] 最后,由于收入分配根本上决定于分配规则和社会制度,这又需要从马克思经济学角度去寻找深层或本质原因。
[63]相应地,罗伊特就指出,工资合同通常几乎不是以与市场关联的交换公平为取向,而是以与企业协会相关的分配公正为取向。如何理解呢?事实上,这一分析逻辑面临着理论和现实的两大质疑和挑战:(1)货币供给究竟是市场内生的还是外生的?(2)价格扭曲究竟源于利率扭曲还是源于需求扭曲?就第一个问题而言,现代经济学的主流观点就持内生说的货币供给,因为货币供给中的乘数根本上与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有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